8月24日是乌克兰的独立日,泽连斯基站在基辅的独立广场上,声音格外响亮。他讲:“克里米亚和顿巴斯,都是乌克兰的,早晚会收回来。”
他不是第一次这么说,不过这次选在8月24日,也就是乌克兰的独立日,还选在“政变发源地”的独立广场,明显是冲着国内外听众宣示的。那句“只是时间问题”,听起来像是在给全球发个预告,可要真正做到,可没那么容易操控。
独立日演讲:喊话的背后,是一场赌局
泽连斯基这回讲话表面看挺振奋,实际上逻辑还挺严密。他没有说明啥具体时间,也没谈详细的方案,反而用了个“零公里”的比喻,把失去的土地和广场之间的“距离”变成一种象征。他说:“这些标记不再代表距离,而是提醒我们土地归乌克兰。”这既是激发情绪,也是一种政治表态。
问题在于,喊口号还挺容易,可要收回来这些领土就没那么简单了。像克里米亚早在2014年就顺着公投“加入”了俄罗斯,俄方说合法,乌方跟西方则认为是非法占领。顿巴斯那边更麻烦,《明斯克协议》本来是用来缓和冲突的,结果反倒变成了引火烧身的导火索。有人指责乌方主动撕毁协议,才引来了俄军的全面进攻。如今,顿涅茨克、卢甘斯克,还有赫尔松、扎波罗热,都已经被俄军控制住了。
其实啊,目前俄罗斯实打实控制着乌克兰大约18%的土地,还在不断推进。在乌克兰独立前不久,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一天内就前进了157平方公里。这点面积,可不是光靠几句“团结起来”就能收回来的。
各方角力:喊话的声音多,拿得出手的牌少
泽连斯基那硬邦邦的态度,一方面是被国内民意绑架住啦,另一方面也是国际博弈里的筹码。他要是不摆硬气点,基本就等于把自己的政治生命搭进去了。乌克兰国内支持“打到底”的人超过八成,就算是表面上,他也不能露出一点软弱。退一步,就等于“卖国”。
问题在于,西方的支持并不如铁打一样牢靠。拜登政府虽然在最后关头又加了7.2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包括反坦克导弹、防空系统啥的,但特朗普一回归,就停掉了一部分交付,原因嘛,也挺直白的,“美国利益优先”。这话虽不是新鲜事,但乌克兰听起来就像一道断裂的信号,好在德国和挪威及时补充了两套“爱国者”系统,挪威还承诺到2026年会援助乌克兰85亿美元。
可是,西方援助的“冷热反差”让乌克兰不得不赶紧搞起自己的军工产业了。他们一边抱怨“星链”在前线信号不太稳定,一边试图绕开美方的限制,自家研制无人机和导弹。像欧洲投资的ERAM导弹,射程达450公里,一旦掌握技术,或许能在战场上争取一些优势。
俄罗斯方面可是一点也不含糊,普京很明确地表态,谈判可以,但条件就是乌克兰得认账,承认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是俄罗斯的,还得接受“中立非军事化”。就是说,别再继续依赖美西方了。俄方外交部也提醒,阿塞拜疆要是敢解除对乌克兰的武器禁运,局势可能会变得更紧张。
美国的态度变得越发微妙了,特朗普摆出“调解人”的架势,建议“用土地换和平”,听着挺简单,但对乌克兰来说,这其实就是割肉求和了。更棘手的是,泽连斯基心里很清楚:要是美俄绕过基辅直接谈,那乌克兰就只能被甩在一边。
军事现实:喊不喊是一回事,能不能打回来是另一回事
在实际战场上,乌克兰也不是毫无动静。乌军最近声称收复了顿涅茨克的三个据点,还对俄国的库尔斯克核电站和乌斯季卢加港的炼油厂发动了攻击,算是狠狠给俄方“挤了几个耳光”。不过,这些行动更多像是在战术层面上显示存在感,与实现整体战略突破还有不小的距离。
俄罗斯国防部宣称,24小时内乌军伤亡达到1415人。虽然这种数据往往带点宣传的成分,但也反映出战场上的压力真挺大的。乌方还抱怨星链终端经常出故障,前线的通讯变得不稳定,基本的战场配合都变得挺困难。
想要把失去的土地拿回来,乌克兰得打好这场“时间的仗”。不过,这时间对谁更有利,真不好说。乌方希望靠不断的抵抗,把俄方的资源拖垮,还盼着西方会继续加大援助力度;可俄方觉得,只要坚持得长久,就能让乌克兰内部的问题激化,同时也让国际支持慢慢变得力不从心。
泽连斯基说“只是时间问题”,听起来像是想激励士气,但实际上只是一种模糊的承诺,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没有具体的行动路线,也没有设定任何阶段性目标,说到底,这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表达”。
结语:战争继续,等待谁先眨眼
泽连斯基在独立日的讲话,更像是给人一种“定海神针”的感觉,但实际上,战争靠的可不是几句漂亮的话。它到底是在赌西方的耐心和资源,也是在赌俄方会不会在某个时候主动松口。可把话说得太死,反而让自己陷得更深,转身变得难上加难,容易被自己讲的话缠住。
对于乌克兰而言,想把失去的土地收回来,光靠喊口号可不行。这场仗,不光是比武力、挺资源,时间的角逐也很关键。谁能占优势,谁就更有机会赢,问题是,现在还没人能保证时间站在哪一方。如今看来,空喊和实际行动之间,差得不是一点点,而是一场真正的拉锯战。
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