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金秋即至,各类呼吸道传染病即将进入高发期。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zytial virus,RSV)需格外警惕,它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原体之一,尤其对6个月以内幼儿,以及患有基础疾病(例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儿童而言,感染后病情进展快,更易发展为肺炎,甚至重症肺炎、多个脏器受累,影响孩子近期及远期健康。
作为“宝宝”的家长,我们该如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专家给出这份“护娃”指南请收好。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分为A、B两个亚型,又可进一步分为59个基因型,不同年份流行的优势亚型及基因型不同。RSV具有明显的季节流行性,我国北方主要以冬、春季流行为主(10月至次年3月,高峰在11-12月),南方地区则在冬季或潮湿雨季出现感染高峰。
95%的婴幼儿2岁前感染过1次或2次RSV,感染后身体会产生抗体,并持续一段时间,临床症状会随感染次数增多而减轻。RSV感染后不能获得持久免疫力,儿童期及成年后仍会再次感染RSV。
RSV主要通过咳嗽、飞沫、气溶胶、密切接触等方式引起传播,很容易在托幼机构、家庭等场所引起聚集性疫情。
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①RSV感染后的症状因年龄而异:
●小于2岁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龄内婴儿,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病初2-4d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涕,随后很快出现咳嗽、喘息、气促等下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发绀、鼻翼扇动、胸壁吸气性凹陷、心动过速、脱水等。
●2岁及以上幼儿和儿童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感冒”),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可有发热;严重时可出现支气管炎、肺炎。
②RSV感染后也可出现呼吸道外并发症,如饮食差、呕吐、腹泻等,严重时可合并心肌炎、心律失常、惊厥、脑炎、肝损害等。
哪些“宝宝”需要特别关注
①有以下情况的儿童,RSV感染后更易出现支气管、肺炎
●男性
●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有兄弟姐妹、母亲吸烟、特应性皮炎史、非母乳喂养和居住环境拥挤等情况
②有以下情况的儿童,RSV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
●早产儿(≤32周),低出生体重儿,具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慢性肺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先天性心脏病、囊性纤维化、神经肌肉疾病等潜在基础疾病的儿童和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移植患儿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
“宝宝”何时需要就医
①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及时就医:
●精神状态差、嗜睡或烦躁不安
●喂养困难或尿量减少
●呼吸急促、鼻翼煽动、口唇发绀或胸壁吸气性凹陷
●心动过速
●高热持续不退
②有高危因素的婴幼儿,如早产儿(≤32周)、有基础疾病者,一旦出现呼吸道症状,应及早就医。
如何防治
目前国内尚无用于预防RSV感染的疫苗。对于RSV感染的预防,重在日常防护与被动免疫相结合。
① 日常防护:
●流行季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
●戴口罩;勤洗手;居家常通风。
●提倡母乳喂养,合理添加辅食;营养均衡。
② 被动免疫—尼塞韦单抗注射液:
●是一种预防RSV感染的单克隆抗体。
●接种人群:即将进入或出生在第一个RSV流行季的新生儿和婴儿。
●接种时机:在RSV感染流行季前或流行季内接种。
●保护时长:至少5个月,有研究显示可长达11个月。
RSV感染后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轻症患儿可在家护理,如给宝宝少量多次喂水;均衡营养,保证睡眠;合理应用退热药物(2月龄及以上可用对乙酰氨基酚✨,6月龄及以上可用布洛芬✨);存在鼻塞时,可应用生理海水喷鼻,保持气道通常等。
如“宝宝”出现上述“就医”表现,及时医院就诊。可以进行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吸氧、补液、鼻胃管喂养、干扰素雾化吸入等,危重患者需进行多脏器支持治疗。绝大多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能够完全康复,不遗留后遗症,但部分患儿日后会继发气道高反应性疾病。
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