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英国在乌克兰这事上的动作,总觉得哪儿怪怪的。不是说它帮乌克兰不对,问题是帮得有点上头,好像憋着一股劲儿,非得跟俄罗斯死磕到底。
前国防大臣华莱士最近放话,说要给乌克兰远程导弹,直接打克里米亚。还说什么要把那地方变成“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区域。这话听着就邪乎,啥叫不适合人类居住?炸平了算吗?那不就是冲着平民去的?
有人说他现在不当官了,随便说说罢了。可你俄罗斯为啥每次都跳出来回应?说明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再往前推,2022年俄乌本来在伊斯坦布尔谈得好好的,眼看要停火,约翰逊突然飞去基辅,一通劝说,结果谈判黄了。战争立马升级。
这就让人纳闷了。那时候英国自己国内正闹能源危机,老百姓电费涨得睡不着觉,饭都快吃不上了。自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啥还要砸钱插手万里之外的战事?
往根上挖,这事得翻到1854年。那会儿打了场克里米亚战争,英国跟法国联手打沙俄。表面是帮奥斯曼土耳其,其实是怕俄国拿下黑海海峡,断了英国通往印度的海上命脉。
那一仗打得惨啊。英军装备跟不上,士兵冬天没棉衣穿,吃的都是发霉的饼干。医院里全是伤员,没人管,霍乱一来倒一片。南丁格尔就是这时候跑去前线的,带着一群护士收拾病房,救了不少人。她成了英雄,可背后是军队烂到根里的后勤。
最扎心的是轻骑兵冲锋。巴拉克拉瓦那场仗,指挥官脑子一抽,下令让骑兵冲俄国炮兵阵地。那不是打仗,那是送死。二十分钟不到,一半人没了。好多都是贵族家的孩子,爹妈在老家等着他们回来继承爵位呢。
后来诗人丁尼生写诗夸他们勇敢,说什么“冲进死亡谷”,听着悲壮,其实全是瞎指挥的结果。赢是赢了,签了《巴黎和约》,俄国被赶出黑海。可英国人心里清楚,这叫惨胜。
从那以后,克里米亚这三个字就成了英国人心头一根刺。一百多年过去了,谁提都疼。
2014年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英国第一个跳起来反对。为啥这么激动?不是真为了乌克兰,是老伤口又被撕开了。他们看这事,根本不是看现在的地缘格局,而是套进了1854年的剧本里——又是俄国扩张,又是威胁航道,又是欧洲秩序崩塌。
现在支援乌克兰,英国政客张口闭口就说“我们在克里米亚赢过俄国”。这种话比讲国际法好使多了,老百姓一听就来劲,觉得咱们祖上牛过,现在也得硬气。
可现实哪有那么简单。今天的俄罗斯和沙皇时代能一样吗?克里米亚对俄国来说也不是单纯的野心,人家也有军事安全的考量。把一百多年前的事拿来当今天决策的依据,这不是用旧地图找新路吗?
更别提英国老百姓的日子。超市物价涨,工资不涨,冬天取暖都成问题。政府却还在外头撒钱买武器。靠几句“我们曾经胜利”的口号撑场面,能撑多久?
拿破仑说过,利剑终将败给思想。可要是双方都被过去绑住,一个记着轻骑兵的冲锋,一个记着北约东扩的步步紧逼,那谁也走不出这个死局。
英国对克里米亚的执念,本来只是段历史。现在倒好,成了推着它往前冲的惯性。历史该是用来醒脑的,不是用来蒙眼的。
我看这事越拖越糟。一边活在过去,一边打眼前的仗,最后谁都落不着好。
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