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理想汽车自动驾驶部门迎来一场深度组织架构调整。
原三大核心团队,被拆分为11个二级部门。这场被外部称为“外科手术式”的调整,伴随着三位高级总监贾鹏、夏中谱、王佳佳的相继离职创业,引发行业对理想自动驾驶战略与组织能力的关注。
组织重构
9月19日,理想汽车自动驾驶业务负责人郎咸朋通过内部信正式公布了架构调整方案。具体变动包括模型算法团队拆分为基础模型、VLA模型、模型工程三个部门;量产研发团队拆分为量产交付、软件研发、主动安全三个部门;数据闭环团队拆分为数据平台、数据标注两个部门;规划管理、AI评测运营两个原有部门保留;新增创新业务部,负责对外技术合作、预研项目及海外业务拓展。
展开剩余74%与此同时,理想宣布取消大规模“封闭开发”模式。该模式意在通过集中办公、物理隔离的方式提升协作效率,曾在此前端到端系统研发、VLA模型交付等关键节点中发挥过作用,但在长期执行中也暴露出问题,比如跨部门人员调配导致多头管理,频繁异地出差影响团队稳定性等。郎咸朋在内部信中直言:“技术方向明确后,需要的是精准协作而非集体冲刺。” 看起来,随着技术路径逐渐清晰,理想认为一级部门层面的大规模封闭开发已不再适用”
目前来看,理想的这场变革早有伏笔。今年以来,理想自动驾驶部门已出现高层变动。原模型算法负责人贾鹏、端到端模型负责人夏中谱、量产研发负责人王佳佳均于近期离职创业。三人的职责分别对应VLA模型、端到端算法和量产落地,他们的离开客观上加速了组织重构的进程。
为什么是现在?
个人看来,理想选择在此时继续组织调整有两大原因,即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层面,拆分可以看作是在给VLA路线保驾护航。此前,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曾将辅助驾驶技术演进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昆虫动物智能”阶段,依赖规则算法和高精地图的辅助驾驶系统;“哺乳动物智能”阶段,端到端架构结合视觉语言模型,具备更强的环境理解能力;“人类智能”阶段,基于VLA模型,实现3D+2D视觉融合,全面感知物理世界并自主决策。今年9月,理想OTA 8.0系统推送,VLA模型已正式应用于MEGA和L系列AD Max车型。此次架构调整中,VLA部门被单独设立为二级部门,表明其技术路线的战略地位已然明确。
外部层面,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为调整带来了极强紧迫感。当前,L2级辅助驾驶功能已成为市场标配,差异化竞争焦点转向城市NOA、全场景通勤等高阶功能。与此同时,技术路线逐渐收敛,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华为的融合感知方案等主流路径已清晰,车企需在有限窗口期内快速实现规模化落地。
由此来看,理想此次调整本质是通过组织细分提升研发效率。拆分后,各部门职责更聚焦,例如基础模型与VLA模型分离避免资源分散,数据平台与标注独立强化数据驱动闭环等。
但需要注意的,拆分容易协同难,理想的本次调整必将面临多重考验。首先是显然易见的问题,即11个部门的沟通成本可能上升,中层管理者能否承接核心技术研发重任仍是未知数。三位核心高管离职后,理想提拔了一批85后中层骨干,“少帅接班” 更否堪当大任需要打个问号。其次是技术突破压力,VLA模型虽已落地且展现出潜力,但面对特斯拉FSD、小鹏XNGP等方案的迭代,理想需持续证明其技术领先性。
目前,智能驾驶竞争已从技术探索期进入效率攻坚期。理想此次调整,类似于互联网公司常见的“阿米巴模式”,即通过小团队作战提升敏捷性,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若缺乏顶层协同便可能导致部门墙增厚、技术复用性降低,从而陷入拆分即散架的困境。
车叔总结
郎咸朋在内部信中写道:“自动驾驶是场马拉松,但现在必须冲刺。” 而在智能驾驶这场马拉松的最终冲刺前,理想正在重新分配体力。个人看来,架构调整只是手段,真正的考题是如何让每个小团队既专注又协同,最终拼出一张完整的自动驾驶版图。至于理想的裂变能否转化为技术突破与用户体验提升,仍需时间验证。
发布于:河北省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